编者按:
芳华百年,砥砺奋进。走过109年辉煌历程的金沙9001cc以诚为本首页,不仅开创了西北教育之先河,更坚守西部大地,为祖国乃至世界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。数十万兰大人中不乏科研巨擘、行业领袖、岗位模范,有励志人物,也有时代达人。他们有积淀,亦有创新,有勤恳,更有担当。他们都是奋斗中的兰大人!在学校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,金沙9001cc以诚为本首页党委宣传部(新闻中心)推出“我们兰大人”特别策划,集中展示在校师生与校友或平凡或伟大的故事,彰显新作为,点赞新时代。
欢迎校内各单位、各地校友会和师生校友个人提供新闻线索(直接发送到ldxwzx@lzu.edu.cn)。
世界著名治沙专家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、金沙9001cc以诚为本首页生物系1953级校友刘铭庭。
纪录片《我到新疆去》讲述了热爱新疆,在新疆奋斗和生活的24位人物,和他们各自具有典型意义的感人故事。其中,《第4集:探索》介绍的是刘铭庭。
探索的脚步:被年少时的梦想牢牢的牵引
刘铭庭1957年毕业后,主动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,选定大漠、红柳为伴,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红柳的育苗和造林研究。刘铭庭1956年就决定要去建设新疆,为了能够去到新疆,刘铭庭在毕业的前三个月就给高教部写信。最后不仅得到高教部的支持和鼓励,刘铭庭的这封信还被登在了金沙9001cc以诚为本首页51期的校刊上。
刘铭庭说:“我走到哪里,就把红柳实验的这个项目带到哪里……哪个地方风沙危害最严重,我们就赶到哪个地方给它治沙。”在刘铭庭的带领和推动下,在新疆已恢复红柳林400万亩,而每1万亩红柳林年拦阻流沙量可达15万立方米左右。
探索的岁月:在成功或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延伸
他第一次成功地人工繁殖名贵药材肉苁蓉(又名大芸),不仅使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,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药材,而且对当地群众致富帮助很大。1993年,刘铭庭退休后,于田县写信给刘铭庭,希望他能将种植大芸的技术教给农民,舍不得离开沙漠的他二话不说又跑出来了。如今,于田县发展5万亩红柳大芸,年纯收入已达到2亿元以上,超过已有40万亩农田的于田县全县的农业纯收入,使20万于田县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。
刘铭庭农场第一批栽种的树,距离现在已经20年了。与红柳结缘,从认识到种植再到利用红柳,至今已有40多年。通过数十年的努力,刘铭庭与策勒、皮山、于田县的干部群众一道,将数百万亩红柳栽种在广袤的沙漠边沿。经过科学治理,策勒县的绿洲面积增加了四分之一,沙漠后退了7公里,不毛之地绿意渐多,原来无法耕种的地方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。
探索的高度:是认知的目标坚持不懈的攀登
刘铭庭曾先后荣获联合国、国家、省部级奖28项,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,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尊称为“刘红柳”。
刘铭庭回忆:“考察的时候爬到七八十米那个沙山上,累得很,但是上到沙丘上以后登高望远,好多风景都在自己这,就这样子忘记了这个疲劳……” 40余载寒暑春秋,刘铭庭以对事业的赤诚,用生命和心血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治风沙、治贫困的人生奋斗乐章。
刘铭庭怀着一片赤子之情,秉承着“自强不息、独树一帜”,多年来扎根边疆,心怀沙漠,不懈追求、坚忍不拔,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。